心中有良知 笔墨才生花

来源:本网    作者:佚名    人气:    发布时间:2021-04-30    

得知张钟又出新画册了,那就是学苑出版社出版的故园画忆系列之《东南名邑余姚》,该书在4月23日余姚新华书店一上架就好评不断。

照片地址:新华书店和余姚市图书馆

我市一位老艺术家说:“小张:你数十年如一日,在主业之余,笔耕不辍,描绘祖国山河之美、家乡之美、人文之美,佳作迭出,硕果累累!为繁荣我市文艺事业作出了显著贡献!再次致以祝贺!”这是行家的肯定,也道出了作者的勤奋。

一位资深编辑也发信息给作者:张钟哥,前两天看到记者采访你的稿子,得知你的又一本画集出版了,非常开心,本想立即向你祝贺,但一有事就耽搁了,恭喜你!现在随着年纪的增大,感觉记性越来越差,想到的事不立即做马上就会忘了。上次你发我的信息过了很久才看到,因为眼睛老化厉害,平时也就不怎么关注微信,还望多多包涵。你的画作我只有欣赏崇拜,这次《东南名邑余姚》一书的发行,是你在艺术道路上结出的又一个闪亮的果实。今天下午,我特地抽空去书城买了一本。晚上,一杯茶,一盏灯,静静翻看,细细品味,感慨万千,你用细腻的艺术之笔描绘和展现了家乡厚重的历史和文化。其中,不少画作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,如文献名邦门楼,我小时候就住在这门楼里面,荷花池、大会堂、篮球场、机关办公楼、食堂等又浮现在脑海;如阳明先生讲学处、龙泉井,小时候曾经每个早晨都和小伙伴一起去龙泉山上练拳打球,这些景点是最熟悉不过了;如季卫桥,小时候每到夏天就经常会约邻居小伙伴到候青江里游泳,有时江边会密密麻麻堆着一根根的木头,我们便爬上去玩跳水,有一次差点被玩死;还有如东风小学,那是我的母校,小学的五年时光就是在那里度过的;等等这样的好书值得珍藏。

张钟朋友圈的一位称之秋雨书苑•黄的以“喜得张钟兄馈赠”为题,写道:

“江边日晚,烟波满目凭阑久” 。

物心今双丰。

君自故乡来,应知故乡事。

近日,喜获本地画家张钟先生画册《东南名邑余姚》,诸多熟悉景致与历史遗存之形象皆在书中,“我的生活很江南” 一览无余。

张钟兄系一企业业主,自幼爱好涂鸦,积累数十年不辍,终成一杰。其人儒雅谦和,质朴诚恳。

值此之际,恭贺张钟兄物心双丰。

我采访到了一位参加首发式的读者,她来自北京,是京剧世家,名田慧芝。她后来发信息给我:唐老师好!您一定很忙,您以前发的稿件我都认真拜读并敬佩您!如果不是应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书画院秘书长夫妇的邀请(他们是闻讯代表书画院从杭州赶来的),正好我先生也是书画爱好者,同时与两位还是近50年的战友。在现场看到了张总陈列的原作后,又去了他公司“舜阳艺苑”陈列的画作(中国画和风景人物速写),看到许多年来他深入生活经细致观察所描绘出的余姚城乡风貌,细微、精致的作品令人敬佩!如当年建造太平洋大酒店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,酱园街临姚江的老宅与江景,鼓楼和文献名邦门楼,龙泉山上阳明先生讲学处……。张钟这位有心人不断地用笔把历史原貌记录在画纸上,勾起多少人的回忆啊!

我不是土生土长的余姚人,但是这些景物在我调来余姚时也曾亲眼所见,不少现在已没有了,孩子们都看不到了。

感谢张钟先生用绘画给我们留下了老景物影像。光从这个角度讲,我就赞他是好样的!

捧读这本画册,除了敬佩之外也悟出张钟先生平凡中的不平凡。余姚人常自豪于生活在文献名邦,四大先贤让我们高山仰止,但他们毕竟是历史先贤。而张钟先生除去他企业家的身份,他与我们一样是普通人。芸芸众生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都相同,不一样的是他有一双发现美好生活的眼睛,有颗追求完美和卓越的心,有一双善于记录描绘家乡风景的手,还有一种坚持到底的决心与行动力。这就是我在拜读张钟先生绘画作品时的感受。

怀着崇拜心情读他的大作,但是因为视力不好要借助放大镜慢慢来看,到现在还没有看完,所以更多的感受要在以后再说了。

图:张钟的书和作品

要说我的感受,不得不说,那真是太多了。第一次拿到张钟的钢笔画册应该是十年前了。而我在过去逛书店时,基本零钱都是买画画的书。曾购得一本钢笔技法书,也试着按书上临摹,对钢笔画颇有兴趣。

那第一次,看到张钟先生的画册非常喜欢,画中有浓浓的水乡江南味,我连忙追上作者,问他讨要。因我知道有的书是孤本,并没抱太大希望,没想到,没过几天,张钟送来了书。后来我还知道他还是一位成功企业家,能够在绘画和工作学习中找到平衡点,坚持下来并取得一定成就,实在是难得。因他知道我也是绘画爱好者,就不时把他的新作发来,有的还附有文字,让我知道一些作品诞生的故事很不易。

张钟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人,他画画得在业余时间进行,甚至是出差、参观间隙。记得有幅画是和他同去的人去公园里面参观,而他在外面门口看到外墙门就有了绘制的冲动,他就迅速找好角度画了下来。还有不论刮风下雨,太阳晒,只要有机会画,都会去做。有的作品的绘制过程非常感动,有次我知道他在雨中速写,而他的岳父为其打伞。他的作品,似乎得至天成,虽是速写,就像摄影一样,能很快抓住焦点,但他和摄影又不一样,意在笔外,需要对景物进行筛选取舍,甚至为了主题加入一些应景的人物,让画面有了动感,这样画面异常生动,并有了动静对比,因此,其写生的过程也是创作过程。没有一定的功力,在短时间内,像他这样的作品完成是很难的。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选景,把本次画册的每一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,画者是有心的。因此有了本书的体例,本书分为历史流韵、古城遗迹、乡村记忆、寺院庵庙、民俗风情几个部分,是学苑出版社“故园画忆”系列的其中一种。

这种作画工具,即钢笔有的是特制的。有的需要很紧密的线条,有的又要非常松的线条,松紧得当才是好作品。再怎么说钢笔画起来,一个面积一个面积去涂,去点,是有点耗时的。钢笔天生就是黑白为主,要在黑白上做文章。留白也是核心要素,留白,可以带来意外的画面想象空间。比如:水乡的描绘,常常让人有黑白强烈的反差。布局平衡是对绘制景物,特别是建筑物的基本要求。作者作品里多是家乡的描绘,建筑街巷是重要题材,有的画面透视感非常强烈,特别是俯视作品,南方的乌色的瓦,一直是我喜爱的。描绘古镇临山的高宅大院,一个俯视,让画面成了画卷。焦点消失在画外,那些大宅子里不知有多少像“雷雨”的小说故事发生?张钟画中充满着强烈的爱,那是对故土的爱。作品里,作者敏锐地表现了家乡发生的可喜变化。参考老照片后,让一些不复存在的景物复活,更让人充满了怀旧感,如对老余姚中学的校舍写生作品就是这类代表。

张钟的写生作品保留了家乡记忆,最突出的是对文献名邦门楼描写,成为了本书的封面画,也是历史遗迹的永恒。不能不说,他的作品也是余姚地方、乡镇的名片,就和我去杭州看西湖一样,有西湖十景的精美钢笔画,张钟的精美作品也一样,有的会成为名片。我惊叹钢笔的表现力,既有宏伟的阔,也有小桥流水的雅,可能“张钟线条”名不虚传也。

在张钟的水墨画作品里,其实有一幅特别让人感动的画,就是描写抗战时期的一位我国飞行员周训典出征的镜头。我才知道咱们宁波也有第一代空军队员和日本航空部队对峙。这些为保卫祖国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优秀飞行员是时代骄子,是历史英雄。当时我正在看林徽因的弟弟的故事,其弟明明知道会死,还要去战场,牺牲在抗日的最前线。

带着灵魂去创作,让张钟的作品有血有肉。在其创作的诸多人物作品里,题材也非常广泛,比如个人的写真人物的刻画,一些人的劳作,都充满生机。我见过其画过的田间地头,也有建设者带着安全帽典型形象,他处理得都详略得当。有人说画家是在画自己。是的,他的作品,难免说没有他的影子。从十七岁画到现在,四十多年了,他画出了家乡,也画出了自己。作为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的秘书长,作为浙江省美协会员,他的画具有浓重的人文情怀。

照片地址:余姚市新华书店和余姚市图书馆

作者简介:张 钟,男,1960年8月生,浙江余姚人,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,1977年7月毕业于余姚中学高中部美术班;1982年2月毕业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电子工程专业; 2013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(远程)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,本科,电子测量技术专业高级工程师,电测仪器制造企业经营者。兼任余姚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秘书长。工余从事美术写生、创作和文化研究。张钟热爱大地、尊重劳动,长期坚守着自己的艺术阵地、不断探索着笔墨语言。擅长速写写生,尤其钢笔速写。他用笔干练,略衬阴暗,画面对比度强。以写实的手法尽力描绘家乡建设成就,反映时代之心声;以独特的艺术方式记录当地风土人情,反映火热生活;以使读者唤起乡愁,又使观众产生共鸣。而在创作上以水墨人物画为主,以普通劳动者为对象,尽力展现其精神状态和热爱生活、顽强搏击的乐观人生。

主要作品:水墨画:《碧血丹心昭四明》《情暖横坎头》《风雨侵衣骨更硬》《农民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》

出版的美术专集:《张钟速写集》《景中情——张钟风景速写》《守望与记忆中的临山庵庙》《东南名邑余姚》。

文:唐勇敏

照片:陈仰洲

修改:周映桐

编辑:毛凤君

审阅:仲炎

责任编辑:admin